来源:本文节选自《家庭教育》,作者陈鹤琴,长江文艺出版社(2013年9月出版)
陈鹤琴是浙江上虞县人,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,1914年22岁时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,然后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。回国后,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,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。自己养了7个儿女,常以亲身实践出发,把这些孩子当做“教育的实验品”,总结出很多非常“接地气”的教育心得。
他认为,对孩子,这五项教育目标最为重要:
要有健全的身体;
要有建设和创造的能力;
要有合作的态度;
要有服务的精神;
要有世界的眼光
关于孩子“人生观”的形成,他的论述尤为深刻:
初生的小孩子在世界上,他的人生观可以分成两大类:一类是“为我”,一类是“为人”。这两大类人生观,决定了小孩子们一定的所作所为。“为我”的这些利己的人是向内的,利他的那些“为人”的人是向外的。因为他的利己,所以他的朋友不会多,也因为他利己,所以他不满足,于是悲观;“为人”的人却不然,因为他的为人,所以他为别人所爱,于是他有许多朋友,更因为他是为人,所以他知足,于是乐观。
——《为人的人生观》1944年
这些观点,至今还一样适用。今天和大家分享陈鹤琴名著《家庭教育》中的一章: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?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社交能力”培养。《家庭教育》一书中,记录了陈鹤琴对于自己儿子一鸣和女儿秀霞进行教育的心得。他以自己的观察、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、体会为例,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归纳,整本书提出共计101条教导原则,今天,我们来看看其中关于“待人接物”的10条规则。
原则一 教小孩子是要从小教起的
幼稚期人称为“可塑期”或“可教期”。因为在这个时期,小孩子学东西学得很快。你看一个非常柔弱无能的婴儿,不到三岁就会跑会跳,弄棒弄棍;不到六岁就把一乡的方言学得极其娴熟。
不但对于动作言语,小孩子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学会的,就是对于各种常识,也是容易吸收的,各种美感美德也是容易养成的。
19世纪初的时候,在德国乡下有一位教师,名字叫做佛戴(Karl Wirre)。他目击当时社会上之种种罪恶,大有感触,以为那些作恶、犯罪的人都是小时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缘故。但是这个意思非有确实证据不能见信于人的,所以他决定去试验他自己的儿子。在1800年,他得了一个儿子名字也叫做“Karl Witte”,他就殚精竭虑去教育他的儿子。他常常带领他儿子去旅行,凡他儿子所未曾见过而应当知道的,他就详详细细地教他。这样,他儿子的知识逐渐丰富了,他的美感逐渐发展了。对于方言,他尤其注意,以为官语是发展思想之利器,所以他就教他儿子从小学国语及其他五国的方官。
这个小孩子到了九岁,就进大学读书了。到了十四岁得哲学博士学位,十六岁得法律博士学位,同年受柏林大学之聘,从事教授,享寿八十三岁,以解释阐扬意大利诗人但丁(Dante)之学说闻于世。
佛戴得着这样的成绩,是没有什么十分的稀奇。若佛戴没有受到他父亲的一番教育,恐怕到后来也不过一个平常无闻的人罢了。
因而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好好儿教我们的小孩子。若养而不教, 不如不养好得多了。
文德是一个独生子,他的父母非常宠爱他。在方出世的头两个月里,他一哭,他的母亲就抱起来爱他,若抱了还是要哭,就摇摇他。到了三四个月大的时候,他的母亲常要半夜三更起来,抱了他在地板上走来走去摇他。年纪稍大一点的时候,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。比方吃饭一事而论,他同父母等同吃的。他看见桌上好吃的菜蔬,必定要摆在他的面前。若不放在他面前,他要撒娇。从此,习以为常,桀骜难别了。到了后来,这个小孩子养成了种种坏习惯,不可收拾了。这都是由父母都爱所致。
小孩子生来虽有强弱智愚之别,然大抵都是活泼可爱的。文德本是一个很好的小孩子,若无他母亲的爱,恐怕他能够变成一个有用的人才,不至于桀骜难驯,不可收拾的。
小孩在未受教育以前,好比是一索素丝,受了教育以后,好像一索素丝已经着了颜色。学得好就好,学得不好就不好。等到学得不好,以后做父母的即使要去教他好,也是很不容易的。
有一位琴师出一张招生广告说:“未学过琴的,学费一元;已经学过的,两元。”这张广告使得许多人怀疑,以为学过琴的已经懂得一点,教起来比较未曾学过的来得容易,学费也应当便宜些;现在不但不便宜,而且要贵一元,究竟是什么道理?
后来这许多话被琴师知道了,他就对他的朋友说:”你们哪里知道。未曾学过琴的,不过不会弹琴罢了,没有什么病根的。至于已经学过琴的,不但不会弹琴,而且学了许多弊病。我现在要教好他,非先把他的病根除去不可。既要除去他病根,又要教好他,比较未学过的已经多一层困难了。所以学费也应当贵一倍。“
这个例子大可证明小孩子对于各种东西,俱须从小学好的。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,尤应当特别谨慎。
原则二 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顾虑别人的安宁
一鸣( 陈鹤琴儿子)生后第66个星期的时候就有一种顾虑别人的表示。他是不喜欢红的小帽的。他堂兄所带的红童子军帽给他戴,他不愿意,他也不愿意我戴。从前他不愿意吃的东西和不愿意做的事情,他自己不吃不做就是了,并不叫别人也不吃也不做。现在他不愿意的事情,也叫人不要做。这里可以证明他已经有点推己及人的意思了。
一鸣两岁零十一个月的时候,有一天,他早晨醒来,就吹洋号,我低着声对他说:”不要吹!妈妈、妹妹还睡着呢!“他一听见我的话,就不吹了。你要叫他不要吹洋号,你自己要先要低着声同他说话,所谓己正而后能正人。倘使你亢喉高声同他说话,那么他也不肯听你的话而不吹洋号的。还有一天,我吃中饭后,在客厅里打盹。他进来对他母亲说话,一看见了我睡觉,他低着声对他母亲说:“爹爹睡了。”就不作声了。
这种顾虑别人安宁的动作是逐渐养成的。平时他妹妹在房里睡熟的时候,我们进去必定踮着脚走的,说话也是低着声说的。而且常常对他说:”妹妹睡了,不要作声。“
我们常常以顾虑别人安宁的话说给他听,而且做给他看,所以他今天也能够顾虑我的安宁了。有许多小孩子是常常不顾虑别人的安宁的,别人睡眠或生病的时候,小孩子不是大声喊叫,就是狂奔跳跃;别人说话的时候,不是从中插入,就是乱吵乱闹,使睡者、病者、谈话者闻而生厌,见面生气,而他自己只知自私自利,从不知顾虑他人的安宁。这种例子触目皆是,今姑从略不一一举了。
今日之孩童即他年之成人。今日之孩童不能顾虑他人的安宁,则他年之成人即将侵犯他人的幸福。现在我们中国,自武人政客,以至行贩小卒,无论做什么事,多数人只知利己,罔顾别人。推其原因,虽非一端,然他们当孩提之时,他们的父母不教以利己利人之道,亦一大原因。
至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一般人们可以不必说了,就是受良好教育的学生,也常常有不顾虑别人安宁的事情。我在中学里读书的时候,有许多同学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常常高谈阔论以扰他人的好梦,或评论他人,或说东论西,或朗背英文,或纵谈古今,休休喋喋,彻夜不已。
倘略加诘责,即报我以怨声,并说什么言论自由,你不能干涉我,犹我不能干涉你,说这许多无理的话。又在火车上,我们常常看见许多先上车的搭客,伸其足,腆其腹,高卧座上,而后上车的乘客只好鹤立于其侧了。
这种人年幼的时候,做父母的没有教育他们原感到人的安宁的道理,所以现在就有这种罔顾别人的举动了。顾虑别人的举动,小孩子生来是不晓得的。小孩子有好吃的东西只知自己吃,有好穿的东西只知自己穿,要哭就哭,要笑就笑,并不能十分顾虑到什么父母、兄弟、姊姊等等的安宁和幸福。
做父母的在这个时候,应当教以顾虑他人的安宁,使他慢慢儿知道顾己顾人之道。这种教育是很容易做到的,而且其效果也根容易得到,所以做父母的要他们的小孩子将来成为有道德的人,当小的时候即须教以顾虑他人的安宁之道。
原则三 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,做父母的应当引导小孩子向病人表达同情
秀琴今年三岁半了,对于人事稍稍能领会了,但对于病人不知道表点同情。有一天,她的哥哥病了而且病得很重。她母亲就对她说:”秀琴,哥哥今天不舒服,饭也不要吃了,玩也不要玩了,他现在卧在床上觉得很难过,你要进去看看他吗?“秀琴说:”要的。“她母亲再对她说:"你看见了他,你问声哥哥,说你好吗?”她母亲遂同她轻轻地进去探望她的哥哥。进了寝室,看见她的哥哥卧在床上,就走近去问她哥哥说:“你好吗?”
问后,她母亲又领她出来笑嘻嘻地对她说:“秀琴!我们到外边去采一点好的花来,摆在哥哥的旁边给哥哥看看、闻闻好不好?”她说:“好的。”她母亲遂同她到他们自己的小花园里采了许多好花。采了回到房里,她母亲替她把花装在一个好看的瓶里,叫她慢慢地拿进哥哥的房里去,放在桌子的上边。
同情行为在家庭里,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。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,那父不父,母不母,子不子,家庭就不成为家庭!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,尔虞我诈,人人自利,社会也不成社会了。
但是同情行为不是生来有的,是要在后天慢慢儿发展的,在教育好的家庭培养得快一点,在教育不良的家庭发展得慢一点。
小孩子大概是缺少同情行为的。这并不是小孩子的秉性不良,实是做父母的不去教导他们的缘故。我们都应当像秀琴母亲的样子去教导我们的小孩子,务使我们的小孩子对于家庭、社会能表充分的同情。
原则四 应使小孩子养成收藏玩物的好习惯
一鸣(现在三岁零九个月)有一天睡中觉睡得太长了,所以晚饭吃过之后不要去睡,就在书房里面画图画、剪纸头,玩了一个多钟之后,觉得疲倦要去睡,.不过在去睡以前,他把房间桌子整理得干干净净,把蜡笔、剪子一起安放原处,又把桌椅移放得妥当。放好了才去睡。
一鸣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养成收藏玩物的好习惯了。这种习惯有几种好处:
小孩子知道怎样爱护物力
养成小孩子整洁的观念,使他以后做事井井有条,不致杂乱无章,费时费力
玩物不容易损坏遗失
普通家庭对于收藏玩物这一件事大概是不注意的,既无特别的地方以收藏玩物,又乏特别的指导务使小孩子把玩物玩好之后,安放原处。所以小孩子玩的玩物不是被脚踏破就是用手敲破,使得他任意损坏任意暴殄。这是何等可惜呢!
收藏物件习惯的好处已如上述,但这种习惯是不容易养成的。没有一个小孩子说是生来有这种收藏动作的。小孩子把东西玩了之后,若没有受过良好教育,一定弃之不顾的。一鸣小时何尝不是这样呢?
但是他的母亲和我自己不晓得费了多少心血方才得到今天的成绩。他有时候玩了玩物之后不肯把玩物收蔵起来,那我就用种种方法叫他蔵好,或用暗示以鼓励他,或是严厉地强迫他。务使他养成爱护